简体 | 繁体 电子邮箱

面对新兴力量议员政治人物应与时并进

  由五月“离补”事件引发万人上街、千人包围立法会,到六月底第四届特首选委选举,澳门的议会文化以至政治形势均起了明显变化,开始进入现代网络政治年代。有怎样的社会,就会有怎样的议会及政治人物。社会变了,无论议会、议员及政治人物都得与时并进,否则难以推动社会向前,且必逐渐丧失话语权。

  网络监察无孔不入

  澳门奉行“一国两制”,资本主义、代议政制是基本制度,立法会为各方政治光谱、利益界别的主要角力场。“离补法案”事件能短时间内发酵,社会对政府施政长期不满固是底因,对议会监督乏力的抱怨及质疑亦是主要催化剂。诚然,立法会在一般居民心中的公信力及评分一直偏低,尤其在监督政府施政方面,这与立法会的组成、章程、议员质素及长期表现相关。尽管新一届立法会履职后,无论书面质询、口头质询、辩论及跟进委员会开会的次数都是历届之冠,监督力度已有所加强,惟与社会期望仍有颇大落差,导致民怨总爆发的“离补”事件便是启示。

  立法会一直是澳门最大的政治舞台,但基于作用未最大化发挥,社会关注度并不太高。不过,随着社会进步,网络兴起,加上电视直播,议会动态、议员表现开始透过网络进入普罗百姓的视线,特别对“离补”游行、静坐中的主力中产、青年之言,其个人权利、社会公义意识与日俱增,对社会政治、事务的关心亦默默提升,更勇于表达。故议员在“离补”事件中的言行受到前所未有的监察,不少议员的脸书或网站均因其发言、表态惹起部分人士不满,纷纷被炸,部分留言颇为刻薄。网上讨论区更火花四溅,直烧到现在,且不限于议员,部分学者、政治人物都不能幸免。这无疑对议会制度敲起警钟,议会的组成、议事规章等要不断推进以配合民意机构的定位及功能,议员操守及表现亦要符合新的社会要求。

  极端行为难以接受

  被批评、责骂从来不是过瘾事,任何人都不喜欢。澳门的议员、政治人物过去从未如此“被监察”过,且真正打拼、面对群众的历练亦普遍不足,对此不适应或满不是味儿正常不过。然而,社会变了,议员、政治人物必须明白及接受,他们与政府官员同拥公权力,同要受社会监督,向社会负责、问责。作为一般居民,除选票外,批评、指责甚至游行示威,就是最强的监督武器。公民透过言论及和平行动向议员、政治人物施压,令他们知道民意之所在,或其言行、取态实已令一部分人及社会利益受损,因而感到压力、惭愧,继而修正、补充或提反建议等,互相博弈,实为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所有批评得有理有节,任何人身攻击、谩骂及抹黑只会将社会推向极端,不为社会所接受,最终只会自食其果。

  “食得咸鱼抵得渴”,作为议员或政治人物,有权利就有义务,必须习惯及勇于面对来自四方八面的批评,未经深思、研究的言行将带来政治代价,须三思而后行。大放厥词,讲完就算,在没有保护伞的网络年代,未免太天真。一切得以公利、诚意及实力为先,以理服人。

  新兴力量欲扩版图

  民主社会最大优点是互相监督、制衡。由“离补”到选委选举,澳门政治生态的最大变化,是多了一股中产、青年的监督群体,盯着政府及立法会,各方势力亦正积极争取他们的支持。最明显是选委选举前后,网上突然多了大量打对台的言论。靠“离补”一役获得不少分数的新兴力量,继续运作固有的网络特点及优势,冀吸纳更多支持者以形成更强大的议会外压力,扩大政治版图。传统派则试图将人海战术带到网上,标榜真心、理性大打网络战,图重塑话语权。

  可以预期,此等博弈将一直延续、升级并摸索。对社会而言,多元声音并非坏事。然而,纵观近月发展,争取政治新人类的支持非易事。因他们有一定的学识、视野及工作经验,有自身的价值观,不热衷于社团,不轻易出动,也非三言两语可将其打动及收为己用,必须有很强的理念感召,以及理性、事实作支持。哗众取宠,靠大声、恃人多,随时弄巧反拙。

010020410250000000000000011154641267778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