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澳门12月15日电(记者 黄歆 刘畅 牛琪)“这是80年前的澳门照片,上面是家父创立的药材行。他早年从大陆过来,起初打工,后来挣了些钱,就开了这间铺。”陈德培指着镜框里的一张黑白照片说。
照片里的老街上,商铺林立,路边有小童嬉戏,三轮车来往,“大全堂参茸药材”的招牌赫然入目。现年74岁的陈德培是澳门十月初五日街47号大全堂中药房的老板。
澳门半岛西部内港区的十月初五日街,因纪念1910年10月5日葡萄牙发生的革命而改名。这里原来叫泗孟街,是由附近填海被拆掉的泗孟码头得名。
父亲过世后,陈德培继承家业。“后生不入行。”陈德培说,初入行,先不说药性,首先要了解药材的形态,起码要一个月才知道药材叫什么名长什么样,“现在药店常用药物就有400多种,年轻人觉得好麻烦”。
说话间,一对60多岁的夫妇来店里买药。先生也姓陈,生在澳门,长在澳门,过去就住在老街附近,后随家人移居加拿大。这次回乡,恰逢澳门回归祖国15周年,感觉澳门变化很大,经济发展得好。
说起老街附近的人和事,两位陈先生相谈甚欢,夫妇俩还在店里买了好几味中药。
久居海外的陈先生介绍说,20世纪前期,十月初五日街曾是商业繁荣、人流畅旺之地,许多茶楼创设于此,著名的有六国茶楼、大龙凤茶楼和冠男茶楼。
循着悠扬的粤曲,记者走进大龙凤茶楼。正是下午茶时间,上了岁数的食客们三三两两地坐在圆桌边,有人一边听戏,一边喝茶吃点心,有人看报纸,还有人伏案午睡。唱曲的也是一位长者,伴奏是一台扬琴和一把二胡。戏台边的墙上挂着一面金黄色的锦旗,上写“澳门大龙凤曲艺会”。锦旗上绣着一龙一凤,其状栩栩如生。
创建于1860年的康真君庙坐落在600多米长的老街中段。庙前广场上,几名工人正在为民政总署举办的活动搭建帐篷。现场监理的叶小姐说,民政总署基本上每月都会在这里组织活动,这次是今年最后一次。路过的老街坊告诉记者,近年,澳门特区政府在庙前空地举办多种康乐活动,使这里逐步成为具有怀旧特色的旅游景区。
旅游业是澳门重要的经济支柱产业。根据官方统计,澳门去年接待游客近3000万人次,其中内地游客占了六成以上。
12月中旬,澳门半岛已颇有寒意,但来老街寻访的游客依然不少。来自福建的王小姐是首次踏足澳门,她想在澳门回归祖国15周年前夕来实地感受一下澳门的变化。“本以为澳门文化很单一,其实很多元化。我能感受到澳门人对祖国的认同,很有亲切感。”她说。
来澳门旅游,买手信是许多人的“指定动作”。在靠近大三巴的“手信一条街”上,“钜记”、“咀香园”等澳门老字号每天迎来送往一批批游客,其中大量是持不同口音的内地同胞。
十月初五日街上的英记饼家也是有名的手信店,在澳门共有5间店。自称“好姐”的店员罗女士热情地拉住记者试吃新品“蛋白蛋卷”。“好姐”说,别看老街上有些店关着门,那是在重新装修,今后再开张一定会吸引更多人,特别是内地游客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