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岸第一座现代灯塔
东望洋灯塔,俗称“松山灯塔”,是中国海岸第一座现代灯塔,位于澳门半岛最高点东望洋山山顶上,底部海拔93米,与东望洋炮台、圣母雪地殿教堂共同名列东望洋山三大名胜古迹,至今基本保持原貌。
圣母雪地殿教堂(左) 、东望洋灯塔(右)
1992年,东望洋灯塔被评选为“澳门八景”之一。2005年,东望洋灯塔作为澳门历史城区的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9年,东望洋灯塔入选“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第二批)”。
东望洋灯塔始建于1864年,由土生葡人加路士·维森特·罗扎设计,于1865年9月24日建成启用,其所在地面位置的坐标值亦为澳门于世界地图上的地理定位。1874年,东望洋灯塔因风暴受损。1910年6月经过重修后重新启用。
在雷达还未普及时,东望洋灯塔曾是船舶进入珠江的地标。东望洋灯塔总高15米,是一个圆柱形建筑结构,底部直径为7米,总共分为4层,一至三层在灯塔内部,第四层为灯塔射灯和眺望台,只有一人宽度的回旋楼梯连接底层与塔顶。1920年代,灯塔的发光体由烧椰子油的“火水灯”换成现代化照明系统,塔顶设置全球仅有两盏、制造的工厂早已停产的巨型水晶射灯,其射程可达16海里,现今仍为航海人士服务。由于地势高,灯塔亦被用作悬挂台风讯号和灯号,向公众发放风暴消息。灯塔内部设有文物陈列,展示各个时代灯塔使用的照明器件
作为澳门历史的一部分,东望洋灯塔早已融入城市生活中。松山被特别行政区政府开辟为市政公园,东望洋炮台也成为居民日常休憩的场所。澳门特别行政区发行的货币、邮票,以及旅游介绍、纪念品,都少不了东望洋灯塔这个“城市形象代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