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2014年12月16日《人民日报》(郑红深)飞机飞临澳门上空,透过晴朗的天空,我看到澳门半岛的东部有一大块新填的人工岛,那是港珠澳大桥从澳门起步的地方,一个个桥桩犹如伶仃洋中的一串珍珠,铺向珠海,铺向50公里外的香港。日前,记者随中央及部分地方媒体采访团来到澳门采访,所见所闻都如建设中的港珠澳大桥,面对波涛汹涌的海洋,澳门的建设步伐一步步扎实而稳健。
一国两制,已经深入人心
15年来,澳门在“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下,走上了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澳门获得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经济快速增长、事业全面进步、生活不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道路的稳健是澳门自信的依据。
在澳门理工学院“一国两制”研究中心,中心副主任冷铁勋告诉记者,他们15年来持续对澳门社会核心价值观进行民意调查。“一国两制”和“爱国爱澳”始终在统计中排在前3位,这说明澳门不仅实现了法理上的回归,还实现了人心的回归。
在澳门,澳人治澳得到了充分的实行。澳门特区立法会主席贺一诚对记者表示,根据澳门基本法,立法权与行政权得到清晰区分,实现了立法机关对特区政府的有力监督,也有利于普通居民全程参与立法过程。这在澳葡时代是不可想象的,回归后澳门的政治民主实现了质的飞跃。
在澳门特区终审法院审判大厅里,院长岑浩辉向记者介绍说,回归祖国让澳门特区实现了司法机关全部由中国人主导,由中国人行使裁判权。“身在其中,我感到由衷的自豪。”岑浩辉说。
多元经济,照亮未来的路
回归15年,澳门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GDP从60亿美元增长至500多亿美元。这是澳门发展最快的时期,经济的发展是澳门自信的力量。
采访中我们看到,澳门各界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他们认为,澳门将来不仅要靠博彩业,更要靠发展多元经济,加强经贸合作。澳门经济局局长苏添平和贸易投资促进局主席张祖荣向记者介绍,区域合作为澳门发展多元经济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澳门的商贸、旅游、会展、文创、科技、物流、零售、基建等服务和新兴行业呈快速发展势头,促进了经济的转型。张祖荣说,去年澳门会展项目有1000多个,零售业收入达508亿元。
青年一代对澳门的未来也充满自信。31岁的冯钰颖曾是一家银行的部门主管,正因她对澳门前景十分看好,她参加了青年澳门特区政府推出的“青年创业援助计划”,获得30万元无息创业资助。上中学时在回归庆典上当过小护旗手的她,今年在澳门繁华地段创立了自己的公司。冯钰颖对记者说,澳门像她这样的创业青年很多,像她这样的援助计划政府已受理了四五百宗。
关注民生,赢得百姓喝彩
在飞速发展的同时,澳门居民分享到了发展成果,他们在就业、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得到保障,他们的福利水平在世界上也属中上游。市民的支持是澳门自信的基石。
据澳门卫生局副局长郑成业介绍,澳门平均每4.5平方公里就有一个卫生中心,居民在卫生中心接受服务都免费,到综合医院看病也可获减免。如今,澳门是世界上少数被世卫组织认可的健康地区之一,人均寿命从1999年的80.7岁,上升到2013年的85岁。
回归后,澳门教育体系逐步完善,实现学有所教。2007年起实行从幼儿园到高中的15年免费教育,比回归前延长了6年。1999至2013年,澳门就业人口从19.6万人增至37万人,失业率从6.3%降至1.8%。
为实现居者有其屋,澳门特区政府为市民建公屋。2009年11月,中央政府同意澳门新城填海造地350公顷,特区行政长官崔世安就对新城提出建设方向:“新城不发展博彩业,预留土地建设公屋,改善人居环境和提升居民综合生活素质。”澳门土地工务运输局代局长刘振沧向记者介绍,5年来,新城在编制方案和公众咨询的同时,2013年,新城A区填海工程启动,预计明年完成。今年因社会住房要求,特区政府又修改了A区规划,大幅增加了住宅用地,共可提供房屋3.2万套。
国家好了,澳门才会更好
澳门的发展就如同港珠澳大桥的建设,日新月异;而澳门的发展也离不开祖国的强大支持,如同港珠澳大桥把澳门和内地连在一起。祖国的支持是澳门自信的源泉。
澳门运输基建办公室技术顾问林瑞海博士对记者说,“正在建设的澳门轻轨线路,除了在澳门本岛和氹仔形成两个环路外,还将与港珠澳大桥和广珠城轨实现接驳联通,预计几条线路将在2016年完成。这将真正建成港珠澳一日生活圈,推动澳门与珠三角区域合作再进一步。
澳门海事及水务局局长黄穗文向记者回顾澳门的供水事务时说道,澳门的水资源匮乏,中央多次强调要保障澳门的供水安全。澳门高等教育辅助办主任苏朝晖对记者说,澳门大学横琴新校区体现了国家对特区的大力支持,缓解了土地缺乏对高教发展的限制。随着澳大迁入新校址,其旧校址也可为其他院校改善条件,从而提升澳门高校的整体素质。
澳门人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不断增强。“爱国爱澳”是澳门人的光荣传统,是澳门15年来大发展的社会动因。正如澳门特区行政长官崔世安所说,“我们努力地把澳门和国家连在一起,我们是国家的一部分。国家发展好了,澳门才能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