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四年十二月,国家主席习近平来澳出席澳门回归祖国和特区成立十五周年庆典,在会见行政长官崔世安时宣布“中央政府决定启动明确澳门习惯水域管理范围相关工作。”二○一五年十二月十六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区域图(草案)》,草案调整了澳门特别行政区的陆地界线,明确了水域管理范围。
对于澳门特区来说,无论从城市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范畴看,明确习惯水域管理范围最重要和最实际的作用,就是拓展澳门城市规模,为长远以及多元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因为任何经济活动都需要土地承载和发展空间,澳门的城市定位是“世界旅游休闲中心”,为让居民生活和来访游客都能真正得到休闲的感觉和享受,前提条件需要有足够的土地空间和休闲的环境。澳门目前面对的现实环境,就是人口密度过高,可用土地面积相对缺少。空间紧缺成为澳门居民生活和经济发展必须解决的制约问题。澳门近年的房屋供应紧缺,商业与住宅楼价以及停车位售价攀升,乘车难与道路交通堵塞,以及最近以来有关的新填海区规划建设、闲置土地回收、旧城区重建以及建筑物去留等系列问题,不仅受到社会各方密切关注,一些焦点问题还时常引起争议,由此可见土地空间紧缺与经济发展和社会民生需求之间的矛盾日趋明显。
一、明确水域管理,有利沿岸空间开发
澳门从一个小渔村,逐步转变为贸易转口港直至今天的自由港,一直都与海洋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一座“因海而立”的城市。正因为与海洋和港口的关系,早至十六世纪初期开始,澳门就已经实行港口管理。当时的外国商船进入广州黄埔港之前,首先要经由澳门港口验船、评税、发许可证和派出人员引水领航才能驶入珠江北上。之后,逐步规范的港口管理包括航道疏浚、航标设置、海上搜救、海上防污、海上交通管理、巡查海事活动和海事法规执行。
在明确澳门水域范围之后,就政府管理而言,不仅港口、水域与海事有关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将更为清晰。从城市规划建设角度来看,一些长期搁置的旧城区开发利用问题应该也可以顺势而解,尤其可以推动内港沿岸的仓储码头一带地段的重建开发,由此可以释放出一批闲置多年的空间。自从开始硏究明确水域管理范围后,澳门社会各方有很多期许,包括将内港货运码头迁移至填海新区,发展更具规模的物流产业。同时,由于内港一带与澳门早期的渔业、贸易和航运密切相关,在此有妈阁庙、港务局大楼、政府船坞、码头和海事博物馆等一批积聚深厚的历史人文元素,十分有利今日休闲旅游和文化旅游的推广与发展。除此之外,居民对兴建水闸治理水患以及拓展外围路网疏导交通等都有所憧憬。因此,水域划定与内港一带的沿岸开发对旅游、商业、小区经济以及居民生活都将带来一系列利好的影响。
二、珠澳水域合作建“一河两岸”旅游区
拓展空间的方式包括扩大填海区域,以及增加管辖水域面积。但所有计划必须依照法定程序办理,需要中央政府和广东省的支持。为实现新的发展,澳门应进一步开阔视野,一方面继续发掘现有土地资源的利用潜能,包括旧区重建、都市更新和开拓地下空间。另一方面深化与珠三角相邻地区在陆地、水域和海上的开发合作,通过合作拓宽澳门适度多元发展空间,促进粤澳共同发展。
在区域合作方面,最有效的方式是与珠海合作,利用一河之隔横琴的土地空间和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开拓休闲元素,使横琴成为澳门旅游休闲产业的连接区,构建“澳门——横琴”融合互补的“世界旅游休闲中心”。
澳门路凼新区与横琴相对的“一河两岸”地形,尤其是十字门水道入口与新加坡滨海湾区很相似。新加坡政府近年通过规划和引入投资者,在原有的鱼尾狮码头对面的滨海区,建造了一批大型酒店、购物中心和娱乐设施等标志建筑,形成一个新的旅游商业区。横琴口岸与澳门口岸通过莲花大桥相连,目前已实行二十四小时通关和分线管理,预计不久澳门车辆就可进入横琴行驶。横琴作为自贸区已成为内地与澳门最为融合的一个区域。两地可以参考新加坡滨海湾模式,共同开发澳门路环至内港,横琴富祥湾至湾仔十字门水道“一河两岸”综合旅游区。可以在此区域沿岸建设一批大型、具有标志特色的建筑,以及城市雕塑、船舶博物馆、游艇码头、沿岸慢行绿道、餐饮、酒吧等景观带,定期合作举办龙舟赛、烟花汇演、音乐灯光汇演和水上巡游活动等高质量旅游休闲娱乐项目。另外,双方还筹划在横琴靠近澳门地段建设“横琴新街坊”,对接与民生有关的事务,让澳门居民可以在此生活,享受教育、医疗及养老,由此纾缓澳门人口密度过高压力。如果规划建设得当,这种小镇型的居住区同时可具备接待游客游览观光的功能。(澳门经济建设协进会理事长 杨道匡)